藥食兩用
也要辨體質辨藥性
中藥是大自然的產物,包括植物藥、動物藥、礦物藥,以植物藥為主,植物藥與糧食一樣來源于土地,《黃帝內經?素問》指出“天食人以五氣,地食人以五味”,神農嘗百草而識藥,先祖在尋找食物過程中,發(fā)現(xiàn)有的吃了會中毒,出現(xiàn)吐、瀉甚至昏迷、死亡,有的吃了使原有的病痛減輕、痊愈,經過千百次嘗試、體驗、淘選,又經過古代藥學家反復驗證,分門別類,形成中藥體系。
古代把食物也分性、味、歸經,效果好的,歸于藥物,所以“藥食同源”是客觀存在的。唐朝醫(yī)著《黃帝內經太素》有言:“空腹食之為食物,患者食之為藥物”,可見有的藥物是從食物中分化出來的,食物、藥物沒有明確的界限,其重合處就是藥食兩用藥物(下稱食藥)。
和人工化學合成的西藥相比,食藥一般無毒性,在符合體質的前提下,大多可以長期服用。
國家衛(wèi)健委公布了110種藥食兩用藥,都是從歷代文獻中篩選出的,是藥材,也是食材,又經過現(xiàn)代臨床觀察,反復驗證,確認有效,確保安全。今天洛陽新里程醫(yī)院(原中信中心醫(yī)院)中醫(yī)專家急診科副主任醫(yī)師楊紅生就給大家講解藥食兩用的那些事兒~
藥食兩用
溫熱性食藥,對于陽虛的寒證,無異于雪中送炭,但誤用于熱證則是火上澆油:
如生姜,辛溫發(fā)散,溫中止嘔,溫肺止咳,適合外感風寒表證,而表虛自汗、陰虛內熱或熱盛者不宜用;
八角茴香、小茴香、花椒、肉桂等,性溫熱,對寒疝腹痛,胃寒脹痛、嘔吐、腹瀉效果甚好,但熱盛或陰虛火旺者則屬禁忌;
干姜、高良姜,對脘腹冷痛、嘔吐、腹瀉有效,而陰虛內熱、血熱妄行者忌用;
龍眼肉,補益心脾,養(yǎng)血安神,適用于氣血不足,心悸怔忡,健忘失眠等,但內有實火,痰壅氣滯及濕阻中滿者忌用。又因其甘溫滋潤,不利于表邪的發(fā)散,故感冒時忌用;
大棗,性溫,補益中氣,養(yǎng)血安神,適合氣血虧虛者,如果藥證不符,則甘壅助濕、滯氣、生痰、蘊熱,會導致腹脹,納差等;
橘皮,理氣健脾調中,燥濕化痰,善治寒濕中阻之氣滯證,又能溫化寒痰,但辛散苦燥,辛溫助熱,所以舌紅少津或內有實熱者慎用,氣虛及陰虛燥咳者不宜用,吐血者慎用,久服多服損人元氣。

寒涼性食藥,治療熱證,猶如及時雨,錯用于寒證則是雪上加霜:
如決明子,清熱明目,善治肝熱所致的目赤腫痛和肝陰虛導致的視物昏花,且能潤腸通便,治療腸燥便秘。但脾虛泄瀉、低血壓者忌用;
槐花,苦寒,宜用于熱證之高血壓等,但有敗胃傷陽之弊,脾胃虛寒者忌用;
小薊,能涼血止血,解毒消癰,忌用于脾胃虛寒,而無瘀滯者;
金銀花、蒲公英,清熱解毒,散癰消腫,梔子,瀉火除煩,涼血解毒,都忌用于脾胃虛寒,便溏食少者。

不少人有進補的習慣,民間有諺:人參殺人無過,大黃救人無功。多數(shù)人尤其喜歡用平補的食藥,以為無毒副作用。身有虧虛,進補保健,應當鼓勵,但身體不虛硬補,或不辨體質不辨證,不辨食藥,盲目進補,無異于南轅北轍,不治病反而添病。
平性食藥,甘潤滋膩,并非純利無弊,常常導致中滿不適:
如山藥,健脾養(yǎng)胃,能治脾虛泄瀉,又能生津益肺,治肺虛咳喘,但其養(yǎng)陰而兼澀性,助濕,所以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不宜單用,實熱邪實者禁用;
甘草,益氣健脾,祛痰止咳,緩急止痛,用于心氣不足之心悸、脈結代,咳嗽痰多,脘腹、四肢孿急疼痛,效果均好,但大量久服易致水腫,濕盛中滿者忌服;
阿膠補血、潤肺,為補血要藥,適用于血虛證,對面黃、心悸、眩暈、肌痿無力效果良好,也用于陰虛肺燥咳喘,但阿膠性粘膩,礙消化,故脾胃虛弱、納差、痰濕嘔吐、泄瀉者禁用;
枸杞子,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,是治療頭暈目眩、視物昏花、須發(fā)早白、面色萎黃的良藥,但總屬味甘、質潤之品,脾虛有濕及泄瀉者忌用;
黃精,滋陰潤肺,健脾補氣益腎,對脾虛乏力,肺燥咳嗽、腎虛消渴效果好,但質潤粘膩,易助濕滯氣,濕重氣郁者忌用;
蜂蜜,補中緩急,潤肺止咳,潤腸通便,然味甘質滋膩,助濕滯氣,令人中滿,所以痰濕內蘊所致之中滿痞脹、嘔吐、納呆及痰濁咳喘等禁用;
棗仁,養(yǎng)心安神,斂汗生津,但忌用于有實之邪火,如濕痰邪熱所致之心神不安者不宜用。

常言道,是藥三分毒,毒性大小也是相對的,食藥并非絕對無毒:
如苦杏仁,潤肺止咳,潤腸通便,美容,降膽固醇,但過量服用會中毒,出現(xiàn)眩暈、頭痛、嘔吐、驚厥,甚至休克、呼吸衰竭、死亡。因此,一日劑量應控制在5克到10克,宜打碎入煎,生品入煎劑要后下。嬰兒慎用。陰虛咳喘、大便溏瀉者禁用。一旦發(fā)現(xiàn)中毒,立即送醫(yī)院搶救。用高錳酸鉀溶液或過氧化氫溶液洗胃,口服硫代硫酸鈉解毒,之后輸注硫代硫酸鈉或亞甲藍。
花椒,溫中止痛,對寒性的嘔吐、腹痛、腹瀉均有效,但有小毒,用藥過量中毒,輕則頭暈、口干、胸悶、氣喘,重則呼吸困難、血壓下降等,發(fā)現(xiàn)中毒應立即送往醫(yī)院搶救,及時催吐或洗胃、導瀉。
白果,有斂肺定喘、止帶縮尿的作用,生用有毒,炒用毒性降低,用量應控制在5到10克,生用或用量過大易中毒,毒素主要成分是銀杏毒和白果中性素,中毒初期是消化道反應,嘔吐、腹痛、腹瀉,繼之損害神經系統(tǒng),先興奮如煩躁不安、驚厥,后抑制,出現(xiàn)神志呆鈍、呼吸困難、昏迷等。白果中毒可先用綠豆、甘草解毒,中毒時間短者,要洗胃或催吐、導瀉。白果入藥時應去除外層表皮及內層薄皮和心芽,以減小毒性。
白扁豆,健脾養(yǎng)胃,宜用于脾虛所致食少便溏,暑濕泄瀉等,還有輔助降血糖作用。但內含毒性蛋白,生用有毒,沒有煮熟的白扁豆含的生物堿可致人中毒,表現(xiàn)為嘔吐、腹痛、腹瀉、頭暈、頭痛、嘴唇發(fā)麻、四肢痙攣等。應盡快送醫(yī)院搶救,盡早洗胃或催吐、導瀉,補充水電解質,支持治療等。

洛陽新里程醫(yī)院中醫(yī)科
坐診時間:周一至周日全天
坐診地點:門診一樓中醫(yī)門診
電話:63084189、63084192